>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流派资讯 >
  • 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集锦050~临床经验 (二十)

    发布时间:2021-04-20   点击数: 501次

    杜雨茂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思路与经验

    杜治锋   杜治宏

        IgA肾病(IgA nephropathg)是一组不伴有其他系统疾病,经肾脏活组织免疫病理学检查,在肾小球系膜区有IgA免疫球蛋自为主的颗粒沉积,临床上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肾炎。该病发病较为广泛,约占肾小球疾病的34-40%。根据其对肾脏病理损害的轻重可分为五级,病情亦轻重不一,病势缠绵。现代医学多采用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,仅部分患者近期有效,大部分患者尤其是Ⅲ级以上的重病患者,疗效欠佳。杜雨茂教授集多年研究心得及临床经验,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,获得较好的疗效,无论五级中的任何一级,绝大多数都有显著疗效。兹将其诊治思路与经验扼要总结如下,以就正于诸同道。

        总的思路是: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,宏观辨证与微观辨析相结合。IgA肾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,错综复杂,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:其一,发作性肉眼血尿及持续性镜下血尿。其二,无症状镜下血尿或伴有少量蛋白尿。其三,大量蛋白尿及/或镜下血尿,同时有眼睑浮肿,甚至全身浮肿,头晕、头痛,腰酸困痛,血压升高,血脂偏高,若不是经肾穿刺活组织检查,很容易诊断为肾病综合症。其四,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:头晕倦怠,面色苍黄少华,唇甲色淡,脘腹胀满,面肢浮肿,食欲减退,恶心呕吐,小便不利,大便不畅或干结;理化检验可有尿蛋白及/或隐血,贫血,肾功能各项主要指标不正常。综上所述,从中医学角度去辨证分析,本病应属于尿血、肾虚腰痛、水肿、肾痨、关格等病证的范畴。辨证应抓住两个重点,第一是本病无论哪一级,病程都比较长,不易短期治愈,说明其总的病机是“正虚邪恋,邪正双方势均力敌,相持不下”,治疗应扶正祛邪并重。第二是本病以尿血(肉眼及/或镜下)为主,其初起的病机多为阴虚内热,邪热迫伤阴络,血液从下窍而妄溢,如经久不愈,邪留络阻,必生瘀血,甚至阴损及阳,血损及气,形成“阳气阴血俱虚,邪热与瘀血并存”,治疗必需虚实兼顾。

         本病微观的病理变化的共同点是:肾小球系膜增生、纤维化、硬化、玻璃样变、球囊粘连,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损害。这要结合中医病机理论去对应的认识,当属邪阻血瘀,肾脏脉络中血瘀气滞,气血凝结,进而导致的组织增生、硬化、变性。治当化瘀通络,以期瘀去而生新,使病损修复而组织新生,达到从根本上缓解和治愈本病的目的。但本病涉及五个病理分级,病情表现及变化又极为复杂,具体的施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
    1  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之法贯彻始终

        本病病程缠绵,经久难愈,且以血尿为主,重症多同时出现蛋白尿,说明其总的病机是正虚邪留。正不能克邪致胜,形成正邪双方的相持局面,邪遏血瘀,血液难循故道而妄溢,气虚失于固摄,精微失于内守而下泄,故血尿及/或蛋白尿持续难愈。再从本病微观的病理变化来辨析(具体内容如上所述),当属血瘀导致气血凝结为主。鉴于此,杜教授强调“益气养阴,化瘀宁络”应为本病之首要治法,其常用的主要药物有黄芪、党参、生地、山萸肉、丹参、蒲黄、三七、丹皮等,且以此法贯穿本病治疗之始终,但应根据本病患者病变所属何级、病期、病情表现及理化检验指标的不同,而分别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立法施治。在病情改善,症状基本消失,一般检验指标好转或趋于正常之后,仍要采取本首要治法的配方坚持服用半年至两年,以使其从病理上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恢复,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和治愈。杜教授从事本病治疗研究多年,对于Ⅰ级、Ⅱ级、Ⅲ级多可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及治愈;对于病情较重,且多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Ⅳ、Ⅴ级患者,通过长时间治疗,也多可使其肾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,血尿及蛋白尿消失,恢复全部或部分工作能力。

    2  因人因病情而异,分级分阶段辨证分析,辅用其他治法

    2.1 养阴清热,凉血止血  IgA肾病Ⅰ、Ⅱ、Ⅲ级临床表现以血尿(肉眼或镜下)为主,相应的见证多有手足心热,腰酸疼,乏力,脉细数,舌红质暗,舌苔微黄等;有部分患者无任何明显症状,仅是尿液检验不正常,脉多细弦,舌淡红,舌质暗或紫。治宜养阴清热,凉血止血,用小蓟饮子、生地四物汤化裁组方应用,常用药物有小蓟、大蓟、焦栀子、槐米、白茅根、生侧柏叶、茜草、生地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等。待其邪热得清,血尿减轻或转阴,再转机而治本,以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为主。如余邪未尽,血尿虽减而仍存在,也可合本法而共用之。在善后巩固期及从病理方面彻底改善和恢复,仍以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之法为主。

    2.2  健脾益肾,利湿化浊,固摄精微   IgA肾病Ⅳ级及Ⅴ级病情严重,绝大部分肾小球弥漫性系膜增生及硬化、新月体形成、玻璃样变、肾小管萎缩及间质损害明显。临床常以肾病综合征表现,即全身性水肿,严重伴有胸、腹水,大量蛋白尿及/或血尿,24小时尿蛋自定量超过3. 5g,血脂偏高,血浆蛋白的总蛋白及白蛋白偏低;大多数伴有小便不利,血压升高。这时应侧重于健脾益肾,利湿化浊为主,佐以固摄精微。常用药物有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萸肉、生地、丹皮、石韦、生益母草、车前草、大腹皮、葶苈子、怀牛膝、芡实等。如兼见血压偏高,颜面潮红,头晕,头痛,脉弦有力等肝阳偏亢证出现,可佐用平肝潜阳之品,常用药物有夏枯草、天麻、钩藤、草决明、石决明等;兼见肉眼血尿或尿中隐血+ 2以上者,可用化瘀凉血止血之品,常用药物有丹参、槐米、大蓟、小蓟、茜草等。待水肿基本消退,血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,各项检验指标明显好转后,再转用本病的基本治法: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为主,坚持长时间服药(一般需半年至2年),以期完全缓解和临床治愈。

    2.3 益肾降浊,疏利三焦  本病之重证及轻证失治、误治日久,多易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,使病情进一步加重,此时治疗应以恢复肾脏功能为主。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(血肌酐在133μmo1/ L以上,186μmo1/ L以下)及失代偿期(血肌酐在186μmo1/ L以上,451 μmol/ L以下)运用中医药及时治疗,多可使肾功能完全恢复或纠正至接近正常。慢性肾功能不全临床表现多为面色苍黄少华,唇甲色淡,头昏乏力,恶心呕吐,脘腹胀满,食欲减退,小便不利,大便不畅或干结等;严重者伴见心悸,气短,不能平卧,眩晕耳鸣,面肢浮肿;少数轻症患者,上述症状轻微,肾功能检验指标不正常。此属于关格、肾痨及溺毒等病证的范畴。杜教授认为此时病情复杂,已成邪盛正虚,寒热错杂之势,须拟扶正达邪,双管齐下,主张治疗应以益肾降浊,疏利三焦之法为主,用柴苓汤合大黄附子汤化裁,常川药物有柴胡、黄芩、西洋参、生姜、姜半夏、猪苓、泽泻、茯苓、白术、桂枝、大黄、制附片、怀牛膝、生地等。若兼脾虚中寒,脘腹怕凉,大便时溏者,去大黄、黄芩,将生姜易为干姜,加砂仁、陈皮;若内热明显,口干,口苦,鼻衄、齿衄者,去桂枝、制附片,加三七、侧柏叶;若浮肿明显,小便量少,心悸,气短,不能平卧者,酌加天冬、麦冬、葶苈子;无恶心呕吐者,去姜半夏;用上述方药仍大便秘结和不畅者,酌加虎杖、炒莱菔子;血压过高者,酌加夏枯草、钩藤、杜仲等。若慢性肾功能不全已进入肾功能衰竭期(血肌酐在450μmol/ L以上,707μmo1/ L以下)及尿毒症期(血肌酐在707μmo1/ L以上),可参阅杜教授所著“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用药思路与方法”。通过上述治疗待肾功能恢复正常或显著好转之后,再以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之法为主,长时间内服,以期完全缓解和临床治愈。

    3  验案

       案例1:IgA肾病Ⅱ级A型。王某某,女,32岁。2000年8月19日初诊:3年前发现腰痛及尿如浓茶色。经尿常规化验:蛋白+4、隐血+ 3。经当地县医院治疗数月乏效,乃赴西安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,于1998年10月16日经肾穿刺检查:肾穿组织20个肾小球,系膜层弥漫节段性轻、中度增生,毛细血管壁不厚,球丛内有少许核碎屑。少数核固缩如柴,未见纤维素样坏死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,少许腔内有红色絮状物及管型,肾小管有小灶状萎缩。间质小灶状单个核炎细胞浸润及充血水肿。免疫荧光检查:IgA+ + + 、C3±(系膜区颗粒↓).IgG、IgM。诊断为IgA肾病Ⅱ级A型。经强的松、雷公藤多甙等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,开始有效,继而效差,且时常反复。强的松已服两年,雷公藤多甙已服一年半,症状有减轻,尿蛋白减少,其他未有变化,现仍服强的松5mg,隔日一次,雷公藤多甙已停服。今特来我院求治。查患者腰酸困痛,久坐更甚,身困乏力,面肢浮肿,头晕,口干,盗汗,夜寐不实,手足心热,小便不利色黄赤,大便如常,脉弦细,舌淡红,苔白。尿常规检验:蛋白+1、隐血+ 3,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. 56g 。肾功能各项尚正常。辨证属水肿并尿血,病程日久,肾脾气阴两虚,湿热余邪留滞入络,血液精微妄溢。治拟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,佐以利湿清热之中药汤剂内服,每日1剂,兼服芪鹿益肾片(杜教授研制的中药复方新药),并停服强的松。至2001年5月31日,除有时腰酸困外,余症均消失,尿常规检验正常,24小时尿蛋白定量0.15g。仍宗前法,减去清热利湿之品,增强健脾益肾之力,连续服用以兹巩固。2002年5月随访,一切正常。

        案例2:IgA肾病Ⅳ级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。王某某,男,25岁。1996年4月5日初诊:面肢浮肿,伴腰酸困,尿频,乏力一年半。一年半以前某日突然发现眼睑面部浮肿,尿频量少,四肢倦怠,经当地县医院尿常规化验:蛋白+3、隐血+3,按肾小球肾炎诊治,给予西药抗炎利尿及中药治疗,浮肿减轻,余症及尿化验未好转,有时还呈现肉眼血尿。中西药并用,历时10个月仍无效,乃于1996年1月赴西安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,经肾穿刺病理活检提示:肾穿组织9个肾小球,8/ 9有新月体形成(4个为纤维性环状体,4个系小型新月体),小球体积较小,系膜弥漫性增生。肾小管上皮水变性及颗粒变性,部分肾小管萎缩,管腔内有透明管型。间质慢性炎细胞及少许中性白细胞浸润,灶状结缔组织增生。免疫荧光检查:IgA +++、IgM +  IgG一、C3 ++,系膜层及部分毛细血管壁颗粒状沉积。诊断为IgA肾病(Ⅳ级IgAM型)。给予免疫抑制剂强的松、环磷酰胺及对症治疗三月余,病情毫无起色,患者精神体力更为下降,医生辞为不治,建议请中医治疗。出院后来咸阳求治,查患者面色萎黄,眼睑浮肿,行动无力需人扶助,自感头昏,视物模糊,恶心厌食,四肢乏力,腰酸困痛,手足心热,尿黄赤而频,大便秘结,脉沉弦,舌淡红苔薄黄。尿常规:蛋白+3、隐血+ 3。24小时尿蛋白定量8.34g。肾功:血尿素氮11mmol/L,血肌酐195μmol/L 。辨证属水肿证,日久邪恋伤正,肾肝阴亏,脾气虚损,精微血液失固而下泄,湿热浊邪内蕴 ,遏阻三焦气机,关格之势已成。治拟益肾降浊,疏利三焦,佐以健脾益气,固摄精微血液之中药汤剂。服药3个月,尿中隐血消失,尿蛋白仍+3, 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4.3g/ L, 肾功复常。面部浮肿消退,腰痛减轻,视物清楚,精神好转,可自己走动,自理生活。脉细滑,舌红苔薄黄腻。宗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之法,继续服用中药汤剂,至1997年6月,精神体力复常,除偶而腰困外,余均(一),24小时尿蛋白定量0.38g/L。仍宗前法,加菟丝子、金樱子、芡实、扁豆等以增补肾健脾,固摄精微之力,至1998年6月,自觉体健如常,各项化验正常,乃停止服药,回厂上班。随访两年,身体健康。

    案例3:IgA肾病Ⅴ级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。孟某某,男,27岁。1999年5月19日初诊:患者15年前患过无痛性血尿,当时经西安某医院按肾性血尿治疗,因无明显症状,未予介意。两年前发现高血压,一月前因感冒发烧,头晕,血压升高至190/ 120mmHg,急赴西安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。入院后肾功能化验:血肌酐256μmol/ L、尿素氮11.6mmo1/ L、血尿酸670μmo1/ L,尿尿酸2075μmol/ L。尿常规:蛋白+2、细颗粒管型0~1个/HP。放射免疫学肾功:血β2—MG4900μg/ L,尿β2—MG> 500μg/L。肾动态检验:双肾功能中度受损,双肾GFR明显降低。又经肾穿刺病理检查:6个肾小球,5个纤维化,透明变性,1个肾小球代偿性肥厚,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。IgA(+),IgM (+)、C3沿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分布。诊断为IgA肾病Ⅴ级(硬化性肾小球肾炎),合并慢性肾功不全失代偿期、高血压。给予西药免疫抑制剂强的松等及对症治疗近一月,效果不显,又增心率不齐,乃出院后来我院求治。查患者颜面潮红,眼睑及面部轻度浮肿,口干,恶心,头晕,时觉身热,手心出汗多,心慌心悸,精神不振,小便利,大便秘结,脉弦细有力,时有代象,舌尖边红赤,舌质淡红,苔黄腻。血压140/ 110mmHg,尿常规:蛋白+2、粗颗粒管型0~2个/HP、细颗粒管型0~3个/HP、白细胞0~3个/HP。血常规:血色素128g/ L、红血球4.35×1012/ L、白血球 9.2×109/ L,中性89%、淋巴细胞11%。肾功能:肌酐243μmol/ L、尿素氮10.85mmo1/ L、二氧化碳结合率18mmo1/ L 、肌酐清除率20.3m1/ min。电解质:钾3.7mmo1/ L、钠136mmo1/ L、氯100mmo1/ L、钙2.4mmol/ L。血脂:正常。血糖:正常。肝功:总胆红素18.36μmo1/ L。乙肝系列:正常。心电图:提示阵发性室性早搏,呈三联律。西医诊断:IgA肾病Ⅴ级(硬化性肾小球肾炎),慢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、高血压、心律失常。中医辨证:水肿、眩晕,日久伤正,肾阴脾气虚损,肝阳更亢,内热挟湿浊内蕴,上扰心神不宁,有导致关格之趋势。治疗拟滋肾健脾,平肝泄浊之中药汤剂,并兼服虫草健肾宝胶囊,每次3粒,每日3次。至1999年11月12日肾功能恢复正常,尿蛋白减为+1。宗补气养阴,化瘀宁络之法,坚持服中药汤剂,虫草健肾宝继续服用,至2000年7月5日尿蛋白转阴,心电图复查恢复正常,临床症状消失,血压130/ 90mmHg,其它各项检验均正常。继续服药调理善后,巩固疗效。2002年5月随访,一切正常。

           [原载于《中医药学刊》,2002,20(5):573~574, 577]